我们依旧以登州县府办为例。登州县府办除县府办主任、常务副主任两个正科岗外,还有2个正科级下属单位,分别为大数据局(公务员编制)、重点办(事业编制),县府办内设秘书一、二、三、四科,文秘科、督查科、接待科、综合科、调研科等12个科室,均为正股级设置,实有编制40人左右(不包括县长、副县长及离退休人员)。
这样大家可以算出来,县府办有:
正科级岗位4个:府办主任、常务副主任、大数据局局长、重点办主任;
副科级岗位7个:3个副主任、2个大数据局局长、2个重点办副主任;
科长12个,副科长若干(均为股级)。
这次县府办常务副主任提拔后,单位还有1个副科和2个正股级岗位空着。这是背景。
这次新的府办主任就任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干部,通过调整干部把整个单位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知乎有人说县级单位一把手决定不了副局长、甚至党组成员提拔,这些都要组织部说了算,需要县委书记说了算。
说的都没错,干部提拔任用流程,确实是部门推荐、组织部门考察、书记定盘子。
但是县委和组织部精力是有限的,除了重点关注的个别单位、个别干部外,其余的干部特别是副科级以下干部,基本都尊重部门意见。
最重要的是,动干部的原则是什么,是为了发展、为了稳定,为了这个单位更好地开展工作,这就需要把把握一个原则“人岗相适”。
如何能做到这点呢?给单位一把手赋权,让一把手选人,选他认为最好用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,如果一把手没有自主权,安排来的副职跟一把手内卷,不仅工作无法开展,那选人用人不当的锅是组织部背,还是单位一把背呢?
所以,单位人事权,可能单位一把手决定不了所有副职的配备,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能说了算的。
我曾经经历过两件事:第一件,某镇党委书记跟镇长不和,党委书记亲自到组织部、县委书记那汇报,要求将镇长调离,组织部为了乡镇班子稳定,真把镇长调离了;第二件,某县县长提拔后,县长位置多人竞争,县委书记比较认可常务副县长,于是向市委组织部力荐,结果常务副县长顺利接班。
可能有人要拿出省管干部、市管干部那一套,你说的都对,但是你们考虑过一个问题没有,部里虽然很熟悉干部情况,但是毕竟没有党委书记了解更深,一般来说单位一把手力荐的干部,组织部大都会通过,即便有不同意见通常也会跟一把手协商。
而一个单位党组成员以上的干部一把手能决定多少,取决于一把手对上争取的力度和决心。
有些特殊部门,通常干部调整方案报到组织部门就会批准,也不会有干部插队,比如两办、组织部等。
正如我题目说的,县府办动15名干部,相当于一半的干部提拔了。
于是,知乎有人质问我了:难道海主任是组织部长么,官帽子批发商么?
非也,其实干部提拔遵循的是递补的效应,只要动几个人,就可以活一批人,实职、虚职、职位、职级配合好,可操作的空间更大。
比如登州县府办的调整,思路是这样的,大家参考下:
2个实职正科:常务副主任空缺,排名靠前的县府办副主任递补上;大数据局局长腾出正科,改任二级主任科员,保留县府办党组成员;大数据局局长正科由另一名副主任补上。
1个改任职级:原大数据局局长改任县府办党组成员、二级主任科员,职级升了。
2个副主任:2个副主任空缺,从表现优秀的副科级干部中提拔。
4个副科级:副主任提拔后,空出的2个副科岗加上之前空出的1个,总共是3个副科岗位(实职),全部从有实力的科长中提拔,同时提拔了1个四级主任科员。
6个科长:副科干部提拔后腾出了4个科长位置,加上之前的2个空缺,总共6个科长位置,又有6名副科长会被提拔。
股长以上的干部我们提拔了多少呢?
2名正科+1个职级+2个副主任+4个副科+6个科长=15
副科级以上干部提拔了9个,这个力度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说小。
而这么大规模的调整,实际真正动的只有3个人,1个常务副主任、1个二级主任科员、1个四级主任科员,其余的人都是通过递补、调整提拔上去的,可谓是挪了一两个,动了一大串,这就是官场的规律。
可能两办因其特殊性,可以操作的余地大一些,其余的部门动干部可能会有交流、插队的现象,但名额一般不会太多,仍然会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一把手。
当然,大科局操控余地大一些,小的科局余地小。
我想说的是,官场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,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。
前天我发表的文章,本意是想说明领导动干部的思路是怎样的,帮助大家开阔思路,结果大家却都盯着编制、岗位……
炒股配资开户平台,点点盈配资,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